一、坚持育人为本,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7学年,音乐学院根据《湖北文理学院2017年党政工作要点》的工作要求,对照《湖北文理学院2017年度二级学院目标管理实施方案》中的责任目标,结合音乐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发展的实际,本着“强化规范意识,强化纪律观念,强化目标管理,强化专项突破”的思路,较好的完成了各项教学工作任务和既定目标。 (一)常规工作 1、教学计划与安排。2017年初,学院制订了《音乐学院2017学年教学工作计划》,提出了“从顶层加强制度建设,到中层注重过程规范管理,到基层巩固教学管理保障体系,形成“全方位”的常规教学管理体制”的发展思路。 2、专业、课程及教材建设工作 (1)修订完善了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2014版); (2)立项的省级教研项目“多元融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应用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开始成果转化; (3)制订《专业负责人、系主任工作职责和绩效考核办法》,与专业负责人签订专业目标建设责任书; (4)教材征订和使用规范,教材征订系统化逐渐形成; (5)音乐学院2017年课程建设成果显著 3、实践教学工作 2018届311名毕业生实习工作圆满结束,其中集中实习266人(85.5%),考研29人(9.3%),入伍3人(0.9%),自练实习7人(2.3%),创业6人(2%)。学院教学团队实地考察走访了9个实践教学基地,召开了6场现场座谈会。2017年12月15日下午学院集中召开了实习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随后又召开了“优秀实习生”和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座谈会,深入讨论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相关问题。 毕业论文综合改革持续深入,毕业音乐会代替毕业论文写作改革日趋完善,2017届85名毕业生共举办毕业音乐会34场,占毕业生总数的24.6%。其中舞蹈表演者专业68名毕业生中有65名学生举办毕业音乐会,占比96%。在推进毕业音乐会代替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严格各项规定和程序,按照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体要求要求毕业音乐会必须有书面申请,审批表、专业能力审核表,毕业音乐会设计报告,节目单,节目录像等档案材料。 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程序规范,答辩完整。5名2016届毕业生的学时学位论文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10名2017届毕业生的学士学位论文获批校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对2018届毕业生毕业 论文(设计)工作进行了大的改革,试行二上二下的选题制度。指导教师一上只出“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不再出具体的研究课题,“一下”公布后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和兴趣关注点,选择教师并双向讨论确定研究题目。学生“二上”上报拟定课题名称,学院学术委员会进行审核,“二下”公布最终毕业论文(设计)课题。在毕业音乐会代替毕业论文方面也进行了严格的审查,确保毕业资格公平,毕业音乐会质量提升。 4、人才培养质量方面 2017年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项。 10名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 除上述校级以上学科竞赛项目外,我院独立举办了音乐学专业学生“五项全能”比赛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技能单项比赛。 2017学年14名学生考取国内外的硕士研究生。 (二)艺术实践工作 (1)我院的器乐合奏《醒狮龙舟》,女子群舞《且吟春雨》获邀参加“湖北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节优秀节目汇演”,演出效果受到了兄弟院校的关注和好评,均获得一等奖。我院报送的其他节目分别获得三等奖、优秀奖。由于我院组织得力工作出色获得湖北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节优秀组织奖。 (2)我院舞蹈专业毕业生连续两年举办“舞蹈表演专业专场结业晚会”,树立了品牌,充分展示了湖文学子风采。 6、学生工作 2017年度,我院学生工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总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学生工作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全员协同育人,紧抓教风学风一体化建设这个牛鼻子,着力解决学生对更好教育的需求与不适应的人才培养能力之间的突出矛盾;常规工作规范化,特色工作品牌化,不断提高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及特色创新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2017年入党积极分子党校共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11人(含教工积极分子2人);支部发展学生党员30人,审查通过27名预备党员按期转正。认定了343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303名困难生发放了助学金,为4名突发家庭状况的学生争取了临时困难补助。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3%,学生考研录取和升学出国率4.05%,超出16届0.5个百分点;毕业生创业率达6.07%,创业率连续三年稳居全校前列; 二、坚持内涵发展,着力打造学院特色品牌 1、2017年学科方向凝练基本清晰,团队正在形成,汇聚能量进一步加强。全年共发表论文30篇,其中核心期刊(含C扩)收录论文5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申报国家艺术基金1项,立项厅级项目2项。横纵项科研项目经费59.2万元, 2、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坚强教学平台建设工作,进一步规范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重新设计美化教学环境,为每一位教师琴房安装了门牌和课表牌。在建好“樊城区教育局”校级实践基地的同时,获批“南漳新思维幼教中心”校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申报“襄阳襄大艺海乐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校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 3、教学研究突出地域特色,突出服务地方。组织申报校级教研项目7项,其中3项教学改革专项项目。教师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1篇,2017年,各类教学研究项目结题1项,延期3项,撤销1项。 4、亮点工作 (1)学生“练琴练舞“监控系统。规定学生每天至少练琴练舞1个小时以上,实现学生在琴房和舞蹈房的手机打卡监控。并将练琴时长与学生“课外实践学分”挂钩,有效的管控学生课后练习。 (2)学生课堂考勤系统。以手机APP的形式,由各班班长或学习委员对全部应上课学生进行手机点名,考勤结果可以通过识别二维码进行实时监控。 (3)建立了“教风学情“反馈系统。在教学区张贴“二维码”,教师或学生有关学院教风、学风或管理的相关问题都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实时反馈,反馈结果可以进行实时的查验。 (4)考教分离工作。拟定本学期技能课程进行考教分离,声乐、钢琴、器乐、舞蹈每项至少邀请2名校外专家到校监考,且校外专家成绩的占比不少于总评成绩50%。 (5)举办了“音乐学院人才培养与教学管理专题研讨班“,目前已完成”在校生座谈会1场“”学院与我的未来专题研讨会2场“”实践教学基地实地考察与座谈6场“”应届毕业生与实践基地导师座谈会1场“。 (6)在万达广场,南湖广场,人民广场举办了3场面向全市市民的“喜迎党的十九大惠民演出”,进一步扩大音乐舞蹈业内影响力。 (7)“音乐学院年度盛典暨教学活动颁奖晚会”将于元月上旬举行。将对年度学科竞赛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优秀实习生、各专项技能比赛获奖学生进行表彰。 四、坚持教师主体地位,着力激发教师活力 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关爱学生、关心学生。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相结合,信任、尊重、关心、团结教师。虚心听教师意见,问计于教师,问策于教师,问需于教师,关心教师成长,引导教师做好个人发展规划,主动融入到学院发展中。为教师排忧解难,制定政策激励机制,引导和激励教师干事创业。 (一)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能力提升 1、教学水平与质量评价。在《音乐学院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中完善修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根据音乐学院课程实际,将教师分为理论组、技能组和理论+技能综合组3个类别进行分类评价,同时在评价内容中加入了“课堂组织与管理”“教材与学生笔记使用率”“专业能力提升度”“课程教案与教学材料更新”“作业与课后答疑”等方面的内容。 2、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学院委派15位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培训与能力提升,完整足量的参加教务处安排的各类各级校本培训。为新近教师安排了副高职称以上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音乐学青年教师赖媛圆获得学校教学竞赛二等奖。麻华、王向峰两位教师获得“流行唱法中级能力证书”实现“双师型”教师突破。 固化和利用“三进”活动,鼓励和支持三进成果转化。利用“三进”对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研与修订,5位教师的教研教改项目结题,2位教师的研究成果发表,并开展了“襄阳市首届青年声乐教育师资培训班”,在万达广场,南湖广场,人民广场举办了3场面向全市市民的“喜迎党的十九大惠民演出”;与中国音乐学院合作举办的“社会音乐考级工作”取得较大突破;谢秀敏老师的三进成果《襄河道坠子传承研究》(专著)付梓出版。 (二)引导教师切实教书育人,做学生良师益友。 1、强化全员协同育人,紧抓教风学风一体化建设这个牛鼻子,着力解决学生对更好教育的需求与不适应的人才培养能力之间的突出矛盾。扎实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走访和谈心谈话,将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与解决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与艺术教育规律相结合。引导教师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基本形成以学业规划、学业警示、学业指导、学科竞赛、考研考证和“四正四练”等六位一体的学风建设模式。利用新媒体手段强化“四正四练”和课堂考勤,琴房打卡APP和课堂考勤管理系统正式上线,学风建设“四正四练”得到师生一致认可和积极参与;教师教风、师德师风和学生学风持续优化,学生参与四正四练、读书健身、考研考证、创新创业、艺术实践的覆盖率不断扩大,成效不断显现。 2、完善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学生骨干“五位一体”的学工队伍建设思路,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要保障,加强政工队伍的业务培训、工作指导和人文关怀。支持辅导员创造性开展工作,强化责任落实和工作考核,发挥学业导师专业引领作用;强化学生(党员)干部队伍在各项活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年共开展学习宣讲、职业规划讲座、典型报告会等各类主题教育达11次,各班召开主题班会达100多场次,学生爱党、爱国、爱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
|
|